2020年6月9日晚,思政教师刘梦白、朱银花给滨海农商行500多名(含线下)职工进行宣讲,宣讲的题目是《青山埋骨铸军魂》、《继承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
 



 

青山埋骨铸军魂
作者:戴训鹏    宣讲者:江苏省滨海中学  刘梦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员工:
  大家好!我叫刘梦白,是江苏省滨海中学的一名政治老师。很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见面,我们滨海是革命老区,有诸多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烈士,他们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国家的安宁,为了世界的和平,不畏艰险,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值得我们永远崇敬和瞻仰!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位,他的名字叫辛立珍。
  辛烈士,1920年生于江苏滨海县陈涛乡二层村,1943年12月参军入伍。当时,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一个3岁的儿子,取名辛道香,一个女儿,还没满月。离家时,他把儿子抱了又抱,女儿亲了又亲,尽管百般不舍,还是翻身挥马鞭,驰骋随军去。然而不曾想,这一转身,他从此再没有回过家。他从苏北开始参与作战,一直北上辗转到东北,参加了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枪声却没有停息,一场为保卫新生革命政权的剿匪战斗正在华夏大地上展开。为了彻底清除广西匪患,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无数热血青年奔赴战场,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来保卫国家。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英雄的足迹,每一把泥土都浸透着烈士的鲜血,每一条河流都见证着烈士的悲壮。
  这次,他的阵地转到了广西。从1949年11月起,广西剿匪作战全面展开。广西自古就是一个山多、民穷、枪多、匪多的地区,素有“山无不有洞,无洞不有匪”之说。早在国民党军队在溃退台湾之前,他们就有计划地安排了一批正规武装和特务分子,与反动地主、惯匪相勾结,组成了一支庞大的武装土匪。这帮土匪装备精良、凶悍无比,一场血腥的战斗在所难免,我军战士经过1年零7个月的大规模军事进剿,共歼灭、俘虏土匪42.9万人,缴获各种机械41.7余万支,由于土匪有正规的装备,加上熟悉地形,参加剿匪的解放军付出了惨痛的伤亡,许多战士都长眠在了广西的群山之中。据史料记载,其中考洞剿匪异常惨烈。在战斗结束打扫战场时,焦糊的66具尸体横陈在考洞屯的野外,已无法分辨敌我,在决战前,因为我军的战士吃过黑木耳,所以,115师只能通过检验这些遗体胃中是否有木耳来甄别解放军的身份,最后分辨出了我方牺牲的12名战士,其中,机枪连连长辛立珍也在这场剿匪战斗中不幸阵亡,年仅31岁。
  辛立珍参军后,他家人的生活全靠妻子一人独自支撑。家人从没有放弃过希望,一直在等待着辛立珍回家。辛立珍曾寄给家里一张身穿军装的照片,这也成为他留给家人的唯一信物,一直被家人视若珍宝。每当周围的小伙伴们嘲笑辛道香没有爸爸的时候,辛道香便会跑回家拿出父亲的照片给他们看,骄傲的对他们说:“你们看,我爸爸是大英雄,他可是有枪的,他是打日本鬼子的!”父亲永远是儿子辛道香心目中的大英雄,也是激励他生活的强大精神支柱。成家后的辛道香在当地的窑厂辛苦劳作,有一次在拉砖时,手掌被板车和门夹住,手指也被夹断了,直到现在,他的手指还是变形的。但再面对人生的磨难时,辛道香选择像父亲一样坚强。
  辛立珍远在南疆牺牲后,他的家人并不知道这一切。直到 三年后,在1953年的春天,家人收到了一张当地政府颁发的烈士证,那一刻对全家人来说如同天塌,“我再也没有父亲了。” 辛道香的心犹如刀割一般疼痛。辛立珍的母亲听闻辛立珍牺牲的消息,如泥瘫地,至死都在呼唤着儿子的名字。辛立珍的妻子在得知丈夫殉难后,度过了无数不眠之夜,泪湿孤枕,念夫无依,虽有一张烈士证明,却依然不清楚丈夫死于何地,又葬身何处。相看泪沾裳,音讯两茫茫。辛立珍的妻子于1985年过世,临终时她嘱咐儿子辛道香说:“你父亲在外面很长时间了,感觉他孤苦伶仃,你最好找到他,把他带回家。”
  为了完成母亲遗愿,辛道香踏上艰难的寻亲之路。可家里的那张烈士证的信息实在太少,父亲牺牲的地点和墓地究竟在哪里呢,只要听说哪里有烈士墓,他就托人四处打听。从牙牙学语到耄耋之龄的辛道香,七十六年来跋山涉水,却从来没有放弃过。
  但是多年多方寻找父亲无果,辛道香和妹妹辛道凤于2019年4月底求助于省道德模范、滨海县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徐振理,希望他能帮忙找到父亲,让烈士早点回家。为了英雄魂归故里,踏遍千山万水也要找你。徐振理查阅资料后发现,1943年12月,辛立珍离开家乡滨海参加新四军,先后由苏北辗转东北、天津等地作战,一直打到广西镇南关,新中国成立后在广西剿匪。根据发现的信息,最终在全国多地新四军烈士、将士后代,央视等媒体以及志愿者的全力帮助下,徐振理终于找到线索。在广西忻城县马泗乡椅子山上,一块由“115师司令部、政治部”1950年7月20日立的墓碑上,记载着考洞剿匪战斗12位烈士的英名,辛立珍的名字镌刻在第一列第一位。历经千辛万苦,家人终于找到辛立珍烈士的牺牲地和墓地。直到70年后的今天,辛立珍烈士的家人才知道当时的殉难情形。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2019年7月21日晚,央视一套《等着我》栏目播出《耄耋老人七十六载寻找英雄父亲遗骸》的故事,节目讲述盐城市滨海县陈涛镇79岁村民辛道香辗转3800多公里,终于寻找到辛立珍烈士的牺牲地为广西来宾市忻城县大塘镇新村村考洞屯,以及安葬地——来宾市忻城县马泗乡烈士陵园。
  音信渺,踏遍关山人已老。终知晓,老泪纵横情难了。6月21日,在完成《等着我》节目录制后,辛立珍烈士的 3 位亲人由北京飞抵广西,迫不及待地来到忻城县椅子山马泗烈士陵园,这位79岁的滨海老人,终于在有生之年,能面对着的墓碑喊上一声“爸爸”,而此时,他们父子相别已有漫长的76年!他双手小心翼翼地捧起一抔墓土放入红布,紧紧的揣在怀中,声泪俱下地呼唤道:“爸爸,请跟我们回家!”那一刻,乌云低垂,群山肃立,青天也为之落泪。从牙牙学语到耄耋之年,今天,辛道香终于以另一种方式与父亲团聚。
  七十六年,他的白发亲娘喊他的乳名哭瞎了双眼,直到去世都没有见到他;七十六年,他的妻子在村口路旁日夜守望,永远也没能等到他的归期;七十六年,母亲在等待中步入荒冢,儿子在盼望中青丝染了霜华。 七十六年,离家想家难回家,七十六年,寻郎盼郎未见郎。
  青山翠柏掩忠骨,黄海涛声迎英魂。今天,亲人们在家乡含泪迎接烈士魂归故里,辛立珍烈士的名字已融入共和国的国旗高高飘扬。初心如磐,永不褪色,他的传奇故事也必将是我们这个时代永恒的主题。
  最后,与大家分享戴训鹏老师写的一首七律,作为此次宣讲的结尾吧:

悼辛立珍烈士
舍妻别子赴危难,万里挥师若等闲。
誓驱倭奴出东海,为剿残匪下南关。
骨埋考洞尘埃外,血洒忻城云水间。
七十六年魂魄苦,今朝归矣泪潸潸。

  谢谢大家!



 

继承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们的祖国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长青的山川,长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可堪自豪的事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所以我今天宣讲的题目就是《继承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
  一、爱国、气节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 ,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精神气质。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诗《正气歌》以其浩然正气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邪气”斗,与元统治者的威胁利诱“邪气”斗,留取丹心照汗青。共产主义者李大钊“要为人间留 正气”,大义凛然牺牲在张作霖的屠刀下。著名诗人朱自清临终前虽贫病交加,也以其浩然正气饿死不领美国粮……
  “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 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
  以上种种爱国、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然而在中华历史上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及权势的威迫,小则卖友求荣,大则卖国求贵也大有人在。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刻刻都要以祖国和民族利益为重。
  二、奋发、立志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
  “斫梓染丝,功在初化”说明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少年时代有密切联系,历史上少年大志者不乏其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前去广州革命根据地,途经长沙写下的《沁园春.长沙》 ,其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出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并为之奋斗终身。十九岁的周恩来所作“大江歌罢掉头东”也体现了他改造旧中国的远大志向。可谓少年壮志凌云。
  当个人、民族、国家处于逆境时更应奋发立志。司马迁曾总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违迁蜀,世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是发愤立志的最好例 子。“卧薪尝胆”的故事更显现了从逆境中走出来的可贵精神。迭经优患的中华民族始终坚强地屹立于世界之林,“卧薪尝胆”的志向,多难兴邦的信念,坚韧不拔的精神起了多大的激励作用啊!
  有志者事竟成。但这志唯有以天下百姓,以国家民族为出发点、为归属,才符合传统的民族精神,才能宏大高尚。奋发立志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途中不断地砥砺操行,完成大志。这就要求我们胸怀鸿鹄之志,奋发图强。
  三、改革、创新
  中华民族虽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与中华民族跟随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创新的传统美德是分不开的。
  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与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是何等的针锋相对。王安石这种反对守旧,勇于进取的思想及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领先于时代,为后人推崇和尊敬。
  中华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善于不断吸取其他民族、国家先进文化,勇于创新的一个民族。近代的林则徐从中国反侵略战争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出发,组织翻译整理成《四洲志》,成为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书籍。策划海防时也先着手调查西方情况,这对打破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封闭愚昧状态,为中国人认识世界和学习西方长技,迈出了坚实一步。直至陈独秀开创的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民主”和“科学”;李大钊宣传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之路,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
  历史告诉我们,要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既离不开生养、哺育我们的这块黄土地,也离不开及时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这就要求我们锐意进取,敢于和善于改革创新。
  四、勤学、好问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这与古人的勤学是分不开的。锥刺股是先秦纵横家苏秦好学的故事。苏秦为吸取广博知识,夜以继日发愤苦读,当困乏时,以锥子刺腿,用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 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都说明勤学的道理。
  读书光好学还不够,还需善疑好问。孔子从小入太庙“每事问”。他主张“疑思问”,“不耻下问”。荀子把“不知则问”和“不能则学”相提并论。王充更是“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他们都把学和问联在一起。不学不问怎能成为学问家,学贵在问,这样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超越。
  由此看来,勤学好问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多思考,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勤学好问的良好品德。
  五、勤俭、廉正
  勤俭、廉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勤政、勤俭带来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与前朝秦隋的穷奢极欲导致覆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古人云:“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表明中华民族对勤俭与奢侈鲜明的善恶态度。 不为金钱或物质所惑,不为权势所动,终身保持廉洁、清正的节操,这就是廉正。明北京保卫战中的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为人间留下了两种清白,其一是为民族为国家不计个人安危的“清白”之心;其二是平时严于操守,廉正不苟的“清白”之风。由于北京保卫战有功,他受到赏赐还加官进爵,但都被他坚决推辞,后遭谗陷抄家时却是家徒四壁。于谦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仅赢得世人崇敬,于今天也深有启迪。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廉正美德得到升华。
  作为优良的道德传统,勤俭和廉正在今天更要发扬光大。这就要求我们从一点一滴中学会勤俭,培养廉正的美德。
  六、敬长、知礼
  敬长即尊敬长辈。敬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大钊曾说过:“……我不主张儿子对自己行孝 ,可是我疼爱自己的老人,因为他抚养了我,教育了我,为我付出过很大的心血,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 ”。而今天敬长传统美德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 倒履相迫”“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这一点。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 ,勤俭、廉正,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当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远不是以上六个方面可以概括的。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铸造了我们的灵魂,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它积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遗产,它蕴涵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它体现了人类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它昭示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借优秀传统文化之力,修正我们的道德素养,让我们的民族拥有更强健的体魄,假以时日,东方巨龙必将翱翔九天!!
  谢谢各位,我的宣讲完毕! 

点赞(1058)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