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主题

党史、工运史、革命史

宣讲形式

学习研讨

课程简介

  一、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团的诞生
  1941年2月,新四军一师开进东台沿海一带后,日、伪军即尾随而来,在北边大丰的潘丿,西边东台的安丰,南边海安的角斜、李堡等集镇摆下了重兵。同年7月,日军还出动了两个师团和伪军共五六万人,对我苏中、苏北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发动“清乡”,并建立据点,将我抗日根据地分割成许多小块。我军三面受敌,形势非常危急,军需运输十分困难,西边的弶港镇便成了海上对外通联的唯一大门。因此,从海上突围、开辟海上航线,掌握海上主动权,建立海上敌后抗日根据地,确保新四军能从海上自有进退,事关重大。
随着苏中根据地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掌握沿海斗争的主动权变得日益突出。为了粉碎日、伪军的疯狂进攻,摆脱背靠黄海作战的不利局面,1941年初,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决定组建专门的海防力量。1941年8月,我苏中、苏北军区领导决定以在苏中地区掌控的弶港为中心,建立一支海上部队--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团。同年9月,在海防大队的基础上,苏中军区党委决定再抽调3个警卫连,连同原来的海防大队,正式组建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团,团部则设在弶港小学的老校区旧址“韩公祠”内。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团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了。弶港作为新中国海上武装力量的诞生地、中国人民海军的“起锚地”,已载入中国海军史。
  二、英雄辈出,赢得胜利
  在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岁月里,新四军带领着东台的英雄儿女们斗匪、抗倭、寻求解放,彰显了不朽的红色精神。
  (一)领导人物率先垂范
  1、一代名将粟裕同志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我党中央决定把华中的八路军、新四军统一改编为新四军。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盐城成立,下辖7个师。粟裕任师长、刘炎任政委的第一师,担负的战略区划范围东至黄海,西迄运河,南到长江,北达盐城。英勇善战的一师指战员们,在严峻残酷的反‘扫荡’战斗中,高举抗战大旗,肩负抗战使命,建设巩固了苏北根据地。”1941年4月,新四军苏中军区成立,粟裕任司令员。1941年9月,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团成立。
  2、“拼命三郎”陶勇
  陶勇其实并不姓陶,本姓张,名道庸。他是新四军中著名的勇将,一生战功卓著。陶勇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苏中军区海防团成立时,粟裕亲自点将,任命身经百战的陶勇兼海防团长。1944年兼任苏中军区海防纵队司令员,成为人民海军的创始人之一。陶勇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抗战期间,他降服海匪头子孙二虎,使其转变成一名勇敢的革命战士,便是他无数传奇故事中的一个。
  (二) “海上猛虎”孙仲明——改邪归正,献身革命
  孙仲明(又名孙二虎、孙二富) 1908年7月出生于弶港,是弶港人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英雄人物。孙二虎曾两次改名。第一次是在1941年初的时候,当时新四军还没有东进,孙二虎在在苏中沿海割据为王,大肆抢劫和勒索出海捕鱼的渔民。孙二虎靠“放旗子”,也就是渔民出海捕鱼,必须先出钱领他的旗子,才能免受抢劫。因为从“放旗子”中搜刮了渔民百姓的利益,富甲一方,因此,他改名叫二富,这是他第一次改名。第二次改名是在陶勇团长两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服下,为了表示彻底的弃暗投明,改名为仲明。加入革命队伍后,孙仲明凭着高超的航海技能、经验、胆略,保家乡抗海匪,创办了我军历史上著名的“红帆造船厂”,创造了活杀浅滩的传奇战法……为海上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拥军爱党好群众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老区弶港,鱼水情深。在那样艰苦的年代里,弶港人民既无偿提供船只,又出人出力。
  1、“海胆英雄”顾雍海
顾雍海不是新四军的战士,却胆大到敢随新四军一师采购科科长张渭清在上海敌占区建立“地下兵站同利渔行”;胆大到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出任渔行的经理。“海胆英雄”对于勇敢抗战、不畏牺牲的顾雍海来说实至名归!196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51号兵站》里有一个“同利渔行”,就是取材于这段弶港军民同心、储运物资的历史事实。
  2、“渡江功臣”仲续华
  海防团成立初期时,仲续华已是有20多年航海经验的老行家,在当地渔港有一定的威望。张渭清就与粟裕一起亲自登门拜访仲续华寻求支持,仲续华早就对日本鬼子恨之入骨,当即表示愿意为抗日出力,借出一条“铁叉”45吨船,并说服当时在他船上任船老大的王意佺一起参加革命,为我军运送军需物资。
  3、渔民自己的武装——渔民自卫大队
  渔民自卫大队在“七里丫湾”锚地担任海防团教练,对海防团的官兵们进行升帆泊锚、越滩蹦船、投弹射击以及抗风浪、晕船等科目的训练,教会观察海洋气象的各种常识,帮助掌握潮汛知识,使部队完成了由“旱鸡”向“水鸭”的转变。其时日本《朝日新闻》惊呼“中国华东沿海有游离不定的水兵”。
  三、威震海疆,建功立业
  海防团成立以后,无论是运输军需物资,还是开展海上作战,片片红帆满载着爱国之情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不辱使命。在起始于弶港、南至浙东、北至胶东、全场1100余公里的沿海“红帆生命线”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一)建立海上“红帆生命线”
  红帆船是弶港人独创的驭海之宝。弶港木帆船上用的帐篷由于用“拷皮”染色后,再用兰油喷洒凉干,帐篷呈酱红色,所以称之为红帆,而使用红帆的渔船就叫“红帆船”。 它记忆了人民海军由新四军海防团从弶港起锚的历史印迹。
  1、借船
  在建立海防团的初期,为了解决运输船只的问题,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派遣张渭清等人深入弶港开展统战工作。粟裕师长更是亲自拜访顾雍海、仲续华等船主寻求支持。在我党统一战线的感召下以及顾雍海、仲续华两位船主的影响下,多名船主纷纷摆脱旧船帮的控制,主动借出自家的数十艘红帆船作为兵船使用。
  2、造船
  “帐笆围弶做厂房,夜间宿在芦苇荡;一斗玉米干一天,手拿凭证去秤粮。”这是弶港“七里丫湾”潮滩海防团造船厂艰苦奋斗的写照。1942年春汛时节,海防二团团长孙仲明亲率海防二团指战员和当地的造船师傅,在弶港“七里丫湾”潮滩上盖起了露天厂房,架起了手拉钢锯,购进了优质湘杉,创办起著名的“红帆造船厂”。崔中辉、崔广月、丁年才等60多名造船师傅钉造了第一代水兵用船,为海防团钉制的大海船为人民海军的木船起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不辱使命,完成任务
  根据苏中军区党委、粟裕司令员“立即抢占近海区,建立海防武装“的部署,为控制、占领沿海海面,1942年4月,苏中军区正式组建海防团、海防二团、海防三团。与此同时,人民政权组织——弶港镇,渔民自己的武装——渔民自卫大队,组织生产和生活物资的同济公司,相继成立,以海防团为主要武装的弶港抗日根据地建成。苏中军区领导非常重视海防团的建设,要求这支部队尽快发展到海上去,搞出一支名副其实的海防部队来。军区首长当时赋予了海防团三大任务:一是打通苏中到浙东和山东的南北交通;二是发动组织渔民和盐民建立武装,巩固海防;三是保护转移到海上的军区后勤各单位和一个山炮连。随着海防团的发展壮大,发挥的作用非常明显,并且逐步完成了这些任务。

授课时间

工作日

现场所需设备

投影(LED)/电脑/

交通

需要接送

点赞(422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