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主题
优秀传统文化
宣讲形式
故事会
课程简介
大家好!我叫雨花茶陈盛峰,大家是否觉得挺奇怪的,又是雨花茶,又是陈盛峰的,但我觉得雨花茶和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没有雨花茶就没有我及我的幸福生活,小时候我和儿子说:你知道为什么叫陈陆宇吗?因为爸爸姓陈,妈妈姓陆,中国茶圣叫陆羽,所以诣音叫陈陆宇,是雨花茶养活了我们一家,是雨花茶成就了我们一家,我们感恩雨花茶。
在我的学生时代求学时,就知道雨花茶是一款英雄之茶,是一款在中国制茶工艺中最难做,技艺最精湛,外形最优美,也是一款最好喝的茶。
94年毕业时,我如愿以偿被分配到雨花茶的发源地中山陵园管理局茶厂工作,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时代大都学的是理论基础知识,其实学好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我今天特别理解它的重要性!真正做雨花茶是跟着我的师傅前辈们才真正开始我的雨花茶人生的,我的师傅们告诉我,当初雨花茶在中山陵创制成功后,我师傅的师傅们为了练就雨花茶的高超本领,在日本人留下的铁皮房子里,将电灯关掉全凭感觉去炒制雨花茶,今天给大家讲述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大家,当把一件事情做到精致与极致的时候,感觉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感觉是建立在勤学苦练基础上的。
1995年四月,我去江苏省农林厅送雨花茶评选样时,胡再瑞老工程师和我说:“小陈啊,从俞(庸器)工开始,你的师傅们所做的雨花茶几十年来一直不走调不走样(意思是中国针型类茶的标杆),我也要退休了,今后就看你们的了。”
以上两个小故事告诉大家,是雨花茶的前辈们一直在鼓励,促动着我,使我能够有信心,有动力走到今天,弹指一挥间,雨花茶正式命名六十周年,雨花茶—我们无愧于我们前辈的嘱托!
自来中山陵以后每到春天,为了练就雨花茶的“铁砂掌”,每天我都要炒制十几锅雨花茶,一锅雨花茶炒制需要70分钟,也就是每天从下午两点炒到第二天清晨五点钟,每一锅雨花茶从杀青到揉捻、搓条、抓条等到干燥出锅,如此往复,一个人一天就是坐在那儿十几个小时都要耐得住寂寞,更何况,炒制雨花茶是个体力活,不仅要耐得住寂寞,更要有耐心和恒心。雨花茶炒制技艺中,最难学的是抓条这个手法,我计算过,每一锅雨花茶从抓条那一刻开始,每分钟在铁锅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70次左右,每次30cm,需要持续30分钟,也就是每锅雨花茶我要抓2100次,手在锅里划动的距离21米,每天按15锅雨花茶计算,我要抓三万两千次,距离是320米,每个茶季按50天计算,每年我抓动雨花茶160万次以上,抓的距离是16公里。从初学到成为雨花茶的铁砂掌,单一个抓字我抓了两千万次,在锅里抓的距离是200公里。在这里告诉大家这个数字,只想告诉朋友们,任何一项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都要耐得住寂寞,留的很多的汗水,吃得下别人吃不了的苦。当把汗水流下了,苦吃掉了,雨花茶慢慢地变成“紧细圆直”愈发像绣花针的时候,我觉得我的苦没有白吃,汗没有白流,因为我是雨花茶的传承人,是师傅们不断地鼓励督促我不断前行。
在练就“铁砂掌”的同时,我不断去挖掘整理南京茶叶的发展史,与南京有关的茶文化,让我更加觉得雨花茶诞生于南京,他和这座城市的气韵与精神高度契合。冲泡后的雨花茶香气清雅,如清月照林,意味深远,茶汤浓郁而透亮,回味持久绵长,它是一款厚重的茶,就如同六朝古都南京一样,值得你慢慢的品味,使我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更加热爱南京这座城市。
在挖掘整理南京茶史的过程中,我更加清晰地知道:南京自古以来,虽非产茶中心,但南京在整个中国茶叶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无论“以茶代酒,以茶养廉”的典故出处于东吴、东晋的金陵,还是南唐中主李璟“北苑茶”体系的建立、历史功绩绵延千载、福泽“阳羡茶”“武夷茶”。无论是朱元障“废团茶而兴散茶”还是郑和下西洋劲吹海外茶风。无论是茶圣陆羽踏足栖霞山留下试茶亭,还是中国第一所官办茶叶科学研究机构“江南植茶公”的建立。都缘于南京,都足以证明南京是一座厚重、最具文化底蕴的城市!难为可贵之处,勤劳智慧的南京茶先贤、茶前辈们,勇于开拓,善于发现,将洞庭碧螺春制作工艺中的“紧细”之美与龙井茶的“挺直,光润”的工艺优点,溶于一处,集于一身,造就出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傲然风骨,成就为中国茶界“形美,味醇”第一针“雨花茶”。我为南京骄傲!我为南京茶先贤及茶前辈们而喝彩。
2016年,雨花茶制作技艺入选江苏省非遗保护名录。这可以被看成南京雨花茶工艺发展进入21世纪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予我而言:“把雨花茶带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夙愿,作为育茶人,我更愿意像茶,把苦涩埋在心里,散发出来的都是清香。
授课时间
不限
现场所需设备
/
交通
车费报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